我们阅尽铅华,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。
各位朋友下午好!子渊之前曾说过康熙皇帝幼子胤祕被侄子乾隆百般刁难的故事,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康熙皇帝另一个儿子的悲惨境遇。
众所周知,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执政61年功绩无数,不仅平定三藩、收复台湾、镇压回乱,还轻徭薄赋、广施仁政,开创一代盛世。不过这位千古一帝也并非完人,一生中最大败笔就是在废掉太子胤礽后未能及时立储,导致九子夺嫡,甚至于手足相残。
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在太子胤礽被废后,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的不是皇四子胤禛,而是皇八子胤禩。在康熙皇帝众多成年皇子中,他绝对称得上是最优秀的那个。从其个人才能来看,胤禩不仅琴棋书画、骑马射箭样样精通,还有着极强的政事处理能力,各种繁杂政务他都能处理得很好,而且他还处处模仿康熙皇帝的“仁政”,非常善于笼络朝臣,还被众人称作“八贤王”,其势力也因此盘踞朝野。
展开剩余71%在胤礽第二次被废后,充满野心的胤禩便鼓动手下的文武大臣为其制造舆论。于是这些大臣纷纷奏请康熙皇帝,说国家储君之位不能长期空悬,否则将会导致国本不稳,然后他们又顺水推舟地提出皇八子胤禩以贤德孝顺著称,当立为太子。一时间,这类奏章多得都要把康熙皇帝的案头给压塌了,胤禩的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。
对于这种修养很高,又很会做事做人的皇子,康熙皇帝似乎没有理由不立他为太子,而且根据史料记载来看,康熙帝起先也确实是想立他为储,不断对他委以重任、加官进爵,直到最后封为亲王,这都显示了对他的器重。那么为何康熙皇帝没有立他为储君,反倒是选择了此前一直不被众人看好的皇四子胤禛呢?
说起来这都是胤禩自己的过错,因为小聪明而让康熙帝断然打消了这一念头。原来,在听说康熙皇帝将要立其为储君的消息时,胤禩却耍起小聪明,给父皇上了一道奏章,大意就是如今这么多大臣要我做太子,我该何以自处?父皇,我不想当太子,要不我装病吧,否则满朝文武都要选我做太子那该怎么办呢?说起来这不过是胤禩为表达自己的谦卑而上的折子。
本来奏折写的没什么问题,但在康熙帝看来,胤禩这却是在变相威胁他——站在皇帝的立场上想,胤禩的言外之意就是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,康熙皇帝不立他都不行。在古代皇权政治下,每个君王心中排第一的永远是自己的权威,自己执掌天下,满朝文武对其毕恭毕敬才是根本。
谁知胤禩就很愚蠢地认为,有这么多大臣支持立他做太子,康熙皇帝就会真的立他为储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又让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何以自处?假如真立他为太子,其皇权肯定会受到威胁,搞不好日后还会被胤禩架空,成为一个傀儡皇帝,所以康熙才断然放弃君立胤禩为储的念头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皇帝权威容不得任何挑战与威胁,所以太子和皇帝的关系往往非常微妙。通常情况下,为人谦卑低调、不结党营私的皇子才能顺利登基。胤禩为了夺嫡如此张扬,其结局自然也就可想而知,在雍正皇帝继位后,他的势力瞬间湮灭,本人也被囚禁半生,下场实在是凄惨无比。
参考文献:
《清史稿》
发布于:天津市